新聞網綜合消息 蝗蟲為什麼會聚羣成災?新冠病毒究竟長什麼模樣?人的器官怎麼衰老?1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佈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其中,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宋保亮教授的成果“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入選。
據介紹,膽固醇是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脂質,但太多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人在進食碳水化合物時,膽固醇主要靠自身合成獲得。合成膽固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上調合成,飢餓時則抑制,這其中的機制長期不清楚。
宋保亮帶領的課題組發現進食碳水化合物後,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和胰島素促使肝臟中USP20蛋白被磷酸化修飾,USP20穩定膽固醇合成途徑限速酶HMGCR,從而上調膽固醇合成。抑制USP20,降低血脂、減肥及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該發現不僅揭示了人體的營養感應機制,還證明USP20可以作為新的降脂藥物研發靶點。這一研究成果及其應用將惠及全民健康。該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2020,588:479-484)。

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自2015年起開展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個年度。此次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牀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
本次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其中知識創新類項目“蝗蟲聚羣成災的奧祕: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羣聚信息素”,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揭示了蝗蟲羣聚成災的奧祕,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牀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技術創新類項目“小麥抗赤黴基因Fhb7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和知識創新類項目“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聚焦國計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熱點問題。
(內容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光明日報 編輯:陳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