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新畫
清末變局,列強環伺。自強學堂在興學圖強的抱負中誕生楚地。這既是武漢大學辦學的起點,亦是她與中華民族命運緊密結合的起點。
帝制廢,共和立。前有學堂諸君為首義呼號赴死,後有武昌高師學子率先呼應“五四”鬥爭。樸誠有勇成為武漢大學精神之真實底色。
真理之光,星星燎原。來自武昌高師的一大代表捧火於紅船,傳薪於校園。由此,馬克思主義在武漢大學代代相傳。
羣賢畢至,闢山建校。選山水勝處,喚美名“珞珈”;取東西精華,築黌宮百畝;建美廬引鳳,立“崇高理想、一流水準”宏願,於“最理想的大學之所”,始“永久之事業”,“文法理工農醫”六字成為她不捨追求世界級大學的無聲宣言。
民族危難之際,國共握手珞珈山;風雲際會之處,先賢指引新青年。(周恩來擬聲:“我們的青年,不僅要在救亡的事業中復興民族,而且要擔負起將來建國的責任。”)
山河破碎別珞珈,流亡八載續絃歌。於樂山偏地,攬流離才賢,保科學火種;學於文廟,居於田舍,葬於公墓;教學者科研精進,熱血者投筆遠征……以明誠弘毅之精魂堅守,“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
毛澤東主席視察武大,留下一句激勵——(毛澤東擬聲:“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氣”!)
“珞珈之山,東湖之水,山高水長,流風甚美”,在“馬列指導”下堅定信仰,在“紅專並進”中堅持真理,武漢大學風華賡續。
一個大時代的開始。倡議恢復高考,投身“真理標準討論”,在歷史關鍵時刻,武大人發出了尊重知識、實事求是的時代強音!
追求大道、革故鼎新,武漢大學推動“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探索實踐,於重大轉折中走向開放,化身“高教戰線上的深圳”。
大纛高擎,和合通變。新的武漢大學“文”“理”化玉,“工”“醫”合璧。由此,一所人文與科學相融,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走進新世紀。
2654頁,歷時18載,這一天(2003.9.15),第五大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問世;
這一天(2004.9.2),率先遴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引領“文科院士”機制創新,累計遴選14名。
發現中國第一個艾滋病村,貝利·馬丁獎,人民醫學家,這一天(2005.1.16),桂希恩“感動中國”,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18名醫療英雄之一;
南緯80°22′00″,東經77°21′11″,海拔4093米,Dome A,這一天(2005.1.18),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中國南極科考35次歷程武大人從未缺席;
這一天(2011.12.9),一次新增5位院士,現有院士18位,累計從武大走出院士104位;
紅蓮型雜交水稻,累計推廣上億畝,這一天(2013.7.22),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稻田,囑咐武大科技工作者“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三創教育,弘毅學堂,3支隊伍,3枚金獎,這一天(2015.10.21),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武大學子摘金數量全國第一;
荷蘭海牙,亞非拉美30多國際法學者、大法官,這一天(2016.6.26),舉辦南海仲裁案與國際法治問題研討會,有力聲援中國海洋維權;
68棟,200多公頃,78596平方米,這一天(2016.9.29),武大早期建築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7000多名畢業生,47位導師,這一天(2017.6.22),武大學子在行政樓前一一撥穗,集體“加冕”;
當日簽約金額超億元,累計簽約金額4.85億元,這一天(2017.8.26),人才引進基金成立,聚英才求卓越,開啓人才強校2.0時代;
16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4個學科全國排名A+,19個學科排名A類,這一天(2017.9.21),位列“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名單,10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湖山共美,教學相長,這一天(2017.11.17),首屆“全國文明校園”花落武大,守正開新成為珞珈山的主旋律;
2094個條目,260萬字,5年時間,這一天(2018.4.9),《馬克思主義大辭典》填補國內整體性視角馬克思主義理論辭書空白;
130m分辨率,250km幅寬,動態範圍高達15bit,這一天(2018.6.2),“珞珈一號”衞星發射升空,成功傳回夜光遙感第一景圖像。
法國總理,比利時國王,英國首相,加蓬總統,多國政要頻訪珞珈,這一天(2018.8.27),崑山杜克大學迎來首屆本科生,武大國際化辦學開創新局面。
這一天(2018.9.19),牽頭長江經濟帶幹流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與應用項目,為建設美麗中國發揮關鍵科技支撐作用。
從引西學圖自強,到謀求人類福祉;
從築黌舍立宏願,到推動社會進步;
從赴國難續絃歌,到實現國家富強;
英雋與翱翔,珞珈新畫卷。